
國際航運公會(ICS)表示,減少對海上貿易的限制可令GDP增長高達3.4%。 非關稅限制,如反競爭許可法和對外國公司的歧視性待遇,比關稅本身帶來的影響嚴重五倍。 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Craig Van Grasstek教授合作的報告將會遞交給20國集團(G20)。 國際航運公會(ICS)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世界各國可以通過減少對海上貿易的限制來提升后疫情時代實現經濟復蘇的前景。 在ICS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Craig Van Grasstek教授合作完成的一份名為《航運經濟中的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 in Maritime Economies)的報告中發現,減少貿易保護政策可令GDP增長高達3.4%。 該報告發現,如果高收入國家能夠放寬對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限制,其商品出口將平均增長4.5%。如果發展中國家以 “適度平等”(modest and equal)的方式減少貿易限制,其經濟將實現7%的大幅增長。 貿易壁壘使各國經濟從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中實現復蘇難上加難。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自2009年以來,全球受此類貿易限制影響的進口額達到1.7萬億美元。而在2019年,全球航運貿易總值為14萬億美元。 該報告列出了四類可能的改革方案,自“目標宏偉”(highly ambitious)的方案(國家關稅和非關稅限制降低50%),到“適度平等”(modest and equal)的方案(降低10%的限制),到“適度不平等”(modest and unequal)的方案(發達國家減少10%貿易限制,發展中國家減少5%的限制),再到“僅限于關稅和貿易協定”(tariffs and trade agreements only)的方案(即基于傳統的貿易關稅和貿易協定,所有國家減少10%的限制)。 研究人員對占全球經濟絕大數份額的46個海洋國家的經濟狀況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對貿易政策的限制性程度,基于管理和許可規則、政府誠信及關稅等因素,作出“航運經濟中的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 in Maritime Economies - PRIME)指數的評分。該評分是一個匯總各國貿易政策的不同指標以進行總體比較的數字。 新冠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增長的沖擊與日益加劇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產生雙重負面影響。ICS的報告發現,幾十年來在開放市場方面取得的成就在近些年已被逆轉,一些破壞性的限制措施被作為貿易戰或應對疫情的武器加以實施。研究還發現,過度的反競爭許可法或對外國公司的歧視性待遇等因素對各國經濟的危害,是傳統關稅政策的5倍之多。 ICS主席埃斯本凡ǘ?Esben Poulsson)在評論該報告的出臺時表示:“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是政策制定者提高GDP水平的快捷高效的工具,能夠在后疫情時代中為實現經濟復蘇開拓雙贏局面。哪怕對現有的貿易壁壘進行略微調整,處于經濟發展各個層次的國家都會取得更好的發展。為確保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確保人們從更高效的航運貿易中獲益,各國應抓住本報告所強調的機遇。如果我們希望在后疫情時代盡快實現經濟復蘇,就必須在國際和國家層級處理這些問題。我們的報告顯示,‘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并不是明智的選擇。” 報告顯示,對貿易政策限制性最強的國家包括埃及、肯尼亞、泰國和阿根廷。表現最佳的國家則是拉脫維亞,而其他表現優異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香港、荷蘭及加拿大。 這份史無前例報告將46個國家列入PRIME指數: 根據報告得出的研究結論,東盟國家可以通過將其PRIME指數降低50%從而實現GDP提升1.8%的目標。按同樣的降低指數方法,南美貿易區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GDP增長可達到0.8%,而非洲聯盟貿易區(African Union)的GDP增長則可能達到的 1%。該報告指出,肯尼亞和埃及是在該指數中得分最低的兩個國家,如果他們全面取消出口限制,其出口貿易將實現超過40%的增長。 ICS航運政策委員會主席兼德國船東協會首席執行官拉爾夫紡篩穸?Ralf Nagel)表示:“確定各國已實施的貿易限制,是向里程碑式改革邁出了明智的第一步。ICS發布的全新報告是確定這些貿易壁壘的絕佳起點。同樣重要的是,視乎各國的目標,需要有明確的行動計劃以顯著降低這些限制性政策的影響或者完全消除此類影響。貿易限制的水平越低,GDP增長的幅度可能就越大! ICS將向WTO服務貿易理事會(Services Council)和“二十國集團工商業峰會”(B20)貿易與投資工作組及各貿易區聯盟(如非盟、歐盟和亞太經合組織)提交報告。
(來源:港口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