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機轟鳴、車輛穿梭,碼頭兩側,3艘巨型打樁船同步開工,工人們鉚足干勁,一幕幕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正在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現場鋪展開來。“不夸張地說,這里一周一個樣。”羅集項目副總指揮鄭科眺望著遠處對記者說。
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被列為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之一,順應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發展新趨勢,將原有的煤炭、礦石碼頭改造為更高能級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鄭科表示,羅集項目是國內首個系統化舊碼頭改造項目,建設過程中同步引入最新智慧碼頭技術,代表當下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改造水準。
迎難而上,結合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上港集團瞄準打造世界一流航運樞紐的關鍵點開展調查研究,羅集項目被列為重點調研專題之一。上港集團主要領導帶隊深入一線,梳理發現問題、攻克技術難關、落實改進舉措。目前,該項目水上沉樁已完成70%,預計今年底投入生產運營,一期工程泊位總長1432.1米,設計年通過能力為260萬標準箱,將有效提升上海港集裝箱吞吐能力。
羅集項目將提升上海港運輸能級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13年蟬聯全球第一,但快速發展的背后,現有集裝箱碼頭資源短板已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此背景下,羅集項目一期工程于去年底全面啟動,將原有碼頭岸線資源激活再利用。
相較于在開闊水面上造一個新碼頭,舊碼頭改造更為復雜。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團隊首先為這塊“硬骨頭”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保留舊碼頭原始布局,一改集裝箱碼頭常用的環形路線,而創新采用反F形布局。“舊結構資源利用率達到70%,磚塊、鋼材甚至混凝土都重復利用,拆除過程中沒有向外運出一方廢料。”鄭科自豪地說。
“羅涇港區的目標是打造新一代智能化自動化碼頭,相比2014年開建的洋山四期,它將采用上港集團最新的信息化技術和成果。”鄭科曾在以色列海法新港項目現場工作,后者復刻了洋山四期的技術亮點,是中國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智慧港口”技術和管理經驗。作為洋山四期的升級版,鄭科以AGV自動引導車舉例說明:“洋山四期AGV小車依靠埋在地下的一顆顆磁釘實現導航功能,成本高、施工工藝復雜,而羅涇港區將采用新一代AIV小車,用軟件和算法進行識別和導航,靈活度更高,能確保按最佳路線行駛。”
作為上港集團黨委重點調研專題,羅集項目形成了在調研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鄭科介紹,隨著項目推進,不同階段面臨不同問題,為此,上港集團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參建單位共同調研,相互協調、制定方案,最終推動問題解決。調研范圍不僅局限在當下施工現場,團隊還未雨綢繆,對下階段二期項目所涉及的港區交通、消防等問題進行考察。他們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相鄰的發電廠管道會對項目造成影響,在施工過程中不能一拆了事,而要保留功能。針對這一問題,團隊正著手制定方案,提前處理。
洋山港集疏運中心即將試運行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上港集團立足上海港體量大、基層單位多、分布點多面廣的客觀實際,研究制定《上港集團黨委大興調查研究實施方案》。圍繞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樞紐港功能提升、綠色韌性供應鏈構建等重點難點,集團黨委領導班子成員牽頭負責,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
如同羅集項目一般,不少重大項目的調查研究成果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推進舉措,成為推動上海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即將于6月底投入試運行的洋山港水公鐵集疏運中心也是其中之一。記者留意到,緊鄰東海大橋的同盛物流口岸區內,雙層立體高架已成型,一層用于外集卡通行和裝卸作業,二層則是自動駕駛集卡通行和裝卸專用通道,高架直連東海大橋,通過智能集卡實現與洋山港區生產作業無縫銜接。
“據預測,未來洋山港區通過能力將超4000萬標準箱,集疏運中心建成后將有效緩解洋山港區堆場空間不足、東海大橋潮汐式擁堵壓力,優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物流生態系統。”上港集團同盛物流公司副總經理周旭旻告訴記者,作為全國首個立體化交通智慧堆場,集疏運中心創新采用全自動軌道吊、智能集卡換電站、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集裝箱送到這里被視為進入洋山港,集卡司機可以節省往返島上的100多公里路程,由智能集卡在東海大橋低谷時段運輸,不僅增加洋山港堆場能力,還能提高東海大橋通行效率”。
眼下,集疏運中心正在進行緊張的軌道吊調試,團隊結合主題教育扎在一線,分析問題、剖析原因,通過每周述學交流情況,形成解決問題的推進舉措。比如,針對特制軌道吊主梁超長的情況,團隊逐一打通從生產基地到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眾多運輸節點;軌道吊設備安裝與基建施工交錯實施、齊頭并進,大大縮短工時。自主系統開發是支撐智慧堆場運轉的關鍵,在此過程中,團隊一一攻克通信設施、報到系統、智能集卡、無人換電等環節的堵點,并與洋山港區生產作業系統相協調,與AI理貨、遠程橋吊操作等智慧化手段聯動。
|